牢牢坚持,时刻绷紧,楼市调控方向十分明确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牢牢坚持,时刻绷紧,楼市调控方向十分明确
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将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,时刻绷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,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,强化城市主体责任,因地制宜、多策并举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这段话,有两个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词,一是“牢牢坚持”,一是“时刻绷紧”。因为,透过这两个词,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管理层对待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看法,可以看到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要求。前者传递的信号是,“房住不炒”定位是一项长期政策,不会轻易改变。因此,必须“牢牢坚持”,不要再打炒房、投资房产等方面的主意。房子就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。
后者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?也很简单,那就是只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没有真正落实好,房地产市场调控就不会退出,就要“时刻绷紧”这根弦。反过来,时刻绷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,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,让房子真正回归居住属性,而不是投资属性,更不是炒作属性。
这也意味着,包括地方政府、开发商等在内,指望房地产市场调控会退出或放松的念头,应该彻底打消了。调控这根弦,已经转变成需要“时刻绷紧”了,还可能取消或放松吗,不继续收紧就已经相当不错。对地方政府来说,要想打房地产市场的主意,较好的办法就是稳定好房价,在房价稳定的基础上发展房地产市场,利用好房地产市场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。否则,是不允许随便触碰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“红线”的。只要房价出现波动,就有可能会被约谈。
对开发商来说,前两年可能都还抱着调控政策长不了、早晚要退出的想法,现在,应当尝到调控政策的滋味了,不仅没有退出的意思,而且在持续收紧。尤其是信贷政策,不仅开发贷款被持续收紧,居民个人购房贷款也在很大程度上收紧了。央行和银保监会通过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管理,分档设置了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。这“两个上限”对开发商来说,无疑是两道“紧箍咒”,只要越过上限,就会受到监管机构的约束和限制,并有可能受到处罚。因为,新规明确,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。为什么要设立过渡期,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在过渡期内完成贷款的结构调整工作,把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两个占比调整到上限以下,否则,就会采取措施。
收紧金融政策,对开发商来说,无疑是最致命的调控手段,也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“杀手锏”。别看地方政府出台各种各样的限购限售政策,这些政策的可塑造性太强、可利用的空间太多,开发商可以与地方政府联手,通过其他渠道突破政策、获得空间。但是,金融政策不一样,收紧后,就等于割断了开发商的血脉,那还有活得下去的理由。
也正因为如此,近一段时间以来,有关开发企业资金链紧张的消息不时出现,恒大、苏宁等头部企业,也都传出了资金链紧绷的消息。相关企业也是纷纷做出压减贷款、降低负债的表态,同时,通过一切手段筹集资金,如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与儿子张康阳的股权质押融资、恒大的“零元购”政策等,都说明企业资金已经相当紧张。要知道,过去对头部房企来说,10亿元之内的资金,都是毛毛雨,哪家银行要是答应给个几亿元的融资,可能看都不看一眼,少则也要十数亿元,较好是百亿元。现在不一样了,几亿元也是大钱了,也要通过个人股权质押等获取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原因很简单,管理层出手了,管理层不再容忍房企通过各种融资手段死杠房价了。管理层不希望房价大跌,但在新发展格局下,也已无法容忍房价持续上涨,吞食居民的消费能力。温和下跌,或许才是管理层希望看到的,也是调控希望达到的目的。只有房价出现真正稳定了,广大居民才敢去消费,才不会负债购房,才可能会逐步转变购房的观念、选择租房解决居住问题。显然,这才是管理层最希望看到的结果。
“时刻绷紧”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,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的,而是决策层对待房地产市场的要求,也是管理层对待房地产市场的态度。也只有“时刻绷紧”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,才能“牢牢坚持”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